百晓生

原声呈现

Home > 陶宁: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投资心得
Published 12月 28th, 2014 by 百晓生

陶宁: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投资心得

陶宁谈移动互联网创业与投资心得-百晓生2014年6月11日,陶宁(创新工厂COO)发表主题演讲,分享了创新工厂对移动互联网领域内的创业与投资的思考和选择。百晓生原声呈现陶宁演讲全文。

其实投资没有什么科学可言,实话讲,虽然有很多的文章和书在讲投资,但尤其是早期投资这件事,没有什么特别多的理论知识可言。你说算RAR,那是PE里面才算得比较清楚。天使投资能算的不多,基本上是凭判断的一件事情,是一个心得的问题。所以有更多的人来分享,我们听的人就会多一份儿收获,因此我希望能够多多请来做投资的机构,也希望能够有已经创业的、融完资了的,融完A轮、B轮之后,他们来讲讲,怎跟投资人打交道,怎么跟自己的员工打交道,实际上还是有挺多纠结的。

所以我觉得,大家还是认清自己是在做什么,因为创新工场确实做的是早期投资。实话讲,我们这边的投资经理也好、合伙人也好,对于产品和技术的了解,的确比对金融了解要高。大家在这儿,我就打点儿广告,我们还招人呢,我们招投资经理、分析师、投资总监,都在招,我们的市场和BD部门也在招人。

但是我们投资经理确实是偏好计算机专业的,这是我们创新工场挺大的一个特点。我们并不偏好纯金融、财务或者说经济系毕业的,这个对我们来讲意义不是特别大,因为做早期来讲,确实判断的是技术趋势和产品趋势,至少我们偏好这个东西。

这里不仅仅是我一个投资人,在座还有做投资的,有希望拿到融资的,希望跟投资人聊一聊的,这里还有一个做环境投资的。创业这件事情,确实是五花八门,分门别类的东西,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。我们创新工场也做了很多方向,这可不是我一个人能扛得下来的。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团队,本身在投资团队,我们将近有17、18个人。我们投资团队分成几个小组来看项目,我看的项目反而是最少的。如果说今天要专门谈谈在线教育这件事,得跟我们在线教育投资经理去谈,他懂的会比我多。所以,我今天谈的,实际上是更加宽泛的所谓移动互联网这件事。

一、创新工场为什么只投移动互联网领域

为什么我只谈移动互联网这件事情,是因为创新工场我们只投一个行业,只投移动互联网这一个领域,超出这个领域的事情,像医疗、环境,我们真的都不懂,也不投,所以我就把整个移动互联网这件事,一个大环境给大家讲一下。

我说过,我们当时只招计算机系的人,没有招财务的人,结果当互联网金融来的时候,没有任何人感兴趣,谁也不会去研究。我们2009年创业的时候,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了,那时候我们进去已经都晚了。所以,互联网金融是我们彻底一个项目都没有的领域,是一个空白。投资说到最后,是一个个人偏好问题,有时候你明明知道这可能是一个机会,但是如果没有人研究、没有人感兴趣,最后也做不起来。

我们创新工场2009年创业的时候,正好赶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。实际上智能设备早就开始了,我原来在微软的时候就管智能手机,九几年的事情了,但是像Windowsphone、Palm那个东西就功能过于单一,不好用。真的移动互联网要从iOS和安卓开始,有了这两个系统才开始,而且功能真是全面了,越来越像计算机了,才有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这件事。

实际上这个世界发展非常快,中国目前为止应该是移动互联网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,这是我们非常幸运的一件事。我们人口多,对吧?就是人口多。一般来讲,我们手机的用户是9亿,9亿里面我们去掉小孩子、老人等,真正拿智能手机用的,现在至少是5.5亿吧,这是个保守的数字,就是这些人不管怎么样用,他都会用一下游戏、发个微信,这些基本的功能是肯定用的,所以说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讲,我们是幸运的。

你想,如果说欧洲的一个创业者或者芬兰的一个创业者,得多苦,这市场根本就没法做,因为我经常接触,比如说台湾的创业者就有一个很大的焦虑,这个市场我就是全占满了,也只是一个小公司。五个星期前,我接待了一个以色列的投资机构,告诉我说,以色列大家都知道技术很好、人才很多,但是以色列也没有什么大公司,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,他们基本上所有的技术都是卖掉的,公司成立个三、四年就卖掉了,因为没办法市场规模化,市场化了也就是以色列这么弹丸之地。反过来讲,我们中国是有可能产生大公司的,比如说百度和腾讯,这样的大公司只能产生在中国和美国,很大的原因是美国占领全球的英文市场,我们只占中国就行了,就算我们英文不太好也成。这个是相对于别的国家来讲,我们真的很得意的一件事情,你研究好了中国市场,并不一定要走出国界。

有些人本身有海外资源,比如说像我们在座的,刚刚有人提了一个项目说专门做海外的彩票,这也行。我们刚才听到好几个做游戏公司的,实际上国内游戏产品在中欧、非洲和东南亚,应该我们都是NO.1的,中国的游戏是那个市场的NO.1,比如说越南我们肯定是NO.1,所以最近跟越南打架,有一些公司还颇为担心影响收入的问题。我们赚钱走出世界这件事,早就在很多的行业发生过了。有一个公司我们投的,就是以海外的小市场见长的一个游戏公司,他们原来是做游戏的,发行到这个地方,慢慢自己也要做接入,到现在他成了一个游戏制作商和发行商,也就是说中国的游戏想进入这些海外市场,他直接帮你做发行了,还包括翻译,所以海内外我们都可以做的,东南亚很多人在做。

我们大部分都经过了PC互联网这个阶段,实际上手机互联网和PC互联网走的路特别相似,只不过时间有滞后的问题,2000年是互联网泡沫,死了一堆公司,我们现在大家很警惕,是不是移动互联网也是哪年是一个泡沫,死一批创投,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出这个拐点来,似乎能够平稳渡过去。但是有些人说这个曲线更陡,也就是说,什么都是加速度的问题。

就像大概2011年的时候,大家就说,那时候估值实际上就很贵了,A轮的公司现在更贵了,现在创业者动不动融上千万人民币、上亿人民币。这个所谓的贵,开复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,每个时代一个技术的变革,产生的新公司肯定会更贵,因为你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,你获取了更多用户的钱、时间或者关注。比如有的公司上市,很多人不理解,为什么这个小破公司市值都快赶上腾讯的几分之几了,说不应该啊。开复说,你想想咱们整个中国PC的保有量大概是2亿到3亿之间吧,应该是不会超过4亿这个数字,但是比起手机9亿的话,这个数字很小。

PC大部分来讲,实际上都在咱们城市里边,而且很多的人是只在工作中用PC,回到家里基本上PC就是为了看视频、玩游戏用,所以你在PC上面耽误的时间是很少的。如果你的PC数量再乘以你能够真正使用PC的时间,这个数字和你今天拿着的手机的数量再乘以在手机上花的时间,是小得多。

手机是随时的,除了你睡着的那一刻起。手机不放在枕头边睡觉的,这个屋子里只有不到10个人,这意味着剩下的人在睡觉之前看的不是他老婆、丈夫,而是手机,可能是微信、可能是邮件。

所以说手机已经完全把你的时间占掉了,你在汽车上、在地铁上,手机是占用你时间最多的。当你开发了一个应用,或者说开发了一个工具,是用手机端占领市场的时候,你的市值是不是应该比原来的PC厂商更大,这就是说的我们的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市值。

移动互联网就我们中国来讲,怎么也有4年左右的发展期限了。从原来一个玩儿的工具、技术,慢慢变成今天真正的商业应用,开始进入到跟越来越多的商业结合,变成是传统行业的改造者了。之前的三年,2009年、2010年、2011,手机还是一个玩具,大家上学时玩儿个游戏、签个到,查点儿东西,已经觉得很好了。现在不同,大家来吃饭的时候,说话越来越少了,都是在看手机微信,同学聚会现在疯掉了,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了,天南海北,全低着头了,说我发一个东西给你看。

所以说这个原来是玩儿,但现在你会发现2B的项目会越来越多,比如大数据。实际上,大数据是一个工具,并不是它本身是一个行业,它实际上是用在医疗、交通、电力行业或者环境行业、营销行业的一个工具,主要产生数据的地方都可以,而且产生数据比原来多多了。因为原来获取数据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,我们最多也就是手机能够有一个基站的信息,您的位置的信息,这些数据信息还是不够多,但是今天获取信息的东西、手段太多了。今天我们坐在一八九八咖啡来听的都知道,任何一个应用都会问你,我可以用你的相机吗?地理位置吗?用你的通讯录吗?不让用人家就给你卸了,就不能装了,最后你说必须用,用了你想你还有什么秘密可言。比如我原来最在意的是我的通讯录,我觉得那都是挺宝贵的东西,但是通讯录当时有一个问题,我特别想备份,上千个通讯录,这个东西丢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,我曾经打印出来过来保存。但手机如果丢了实在是损失惨重,或者会坏,另外就是手机还要倒腾,你总是过两三年,得换一个新手机,所以,那时候最痛苦的,是手机的通讯录没有办法倒腾。之后有了可以倒腾通讯录的手机应用工具,又开始担心我倒腾还是不倒腾,我给不给它,我给它放心吗?你后来发现你放心不放心,最后还是为实际应用低了头,我还是给了它。不给也挡不住,像微信不都是通过你的通讯录给你发邀请吗?所以说这些东西就是说隐私或数据的获取,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想法,还包括我们的营销。

我们曾经有一个应用,叫做路况电台,它的理想就是说当每个上路的人,有了这个路况电台之后,除了我能占据你的时间去播报,最重要的是我就不用从现在的交通部门去下载路况实时信息,因为那个东西是两分钟更新一次,很多是没有办法完全更新的。两分钟太长了,如果真的是出了车祸,基本上30秒那条路就从绿的变成红的。实际上你开车移动的位置应该都能够随时地收集上去,当有无数的人在这个应用平台上晃荡的时候,整个实时路况的数据就能拿出来。所以说信息的获取现在越来越简单了。除了手机,我们这些家庭里的传感器,已经到处都是,而且越来越便宜,无论是测温度、测体温、测量环境,越来越简单,这收集到无数多的数据,就变成一个可以二次加工的手段。

所以,对于2B来讲,刚刚开始。2C已经到了有点儿激烈竞争的状态了,像包括游戏公司,2014年的游戏贵得要死,对投资人来讲不是一件好事情,但是对于2B来讲,现在缺的实际是人才。

二、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分布,四年前画的一张图

说说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分布,这是我们四年前画的一张图,但没有什么太大变化,就是当你在做早期、中期的投资的时候,实际上要研究一下行业,不能遇上谁是谁,出门遇上了大师兄,觉得大师兄可靠,然后说的事儿不错,就把钱给他了,不可能!一定是说大师兄说的这个事儿我懂不懂,这个领域是不是可以去发展。

学计算机的大家都知道,最底部、最基础的网络层跟硬件相关的多,基本上是原来运营商的,也占了我们的主要通道,我们基本上没办法在这个地方创业。

第二个是系统层,比如输入方法、操作系统,包括支付,都是系统性软件,解决基本的问题,比如地理信息、LBS的信息,都是系统性软件。

第三个就是入口,就是用户怎么找到你,这么多应用,现在上百万的应用,从哪里知道你?从哪里搜索呢?百度为什么那么厉害,实际上是很重要的,我们的确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必须要靠一个导盲犬把我们给导进去才行,所以说入口是很重要的。入口里面原来比如说像应用商店,比如应用汇、360,你还可以看看推荐,你现在发现连推荐都不看了,只能进去就搜索。我今天要做一个天气的,我要看一个小说的,要做一个交通的,只能用搜索,所以说搜索变得随处不在。原来搜索大家觉得只有百度能用,实际上所有的领域、所有的应用里面都需要一个搜索,所以这是一个入口层。比如说浏览器就是一个入口层,基本上360在干什么,做的是就入口层,360所有的产品都是围绕着入口层在做。

最后一层是应用层,我们99%的创业者都在这一层。我们解决真正人的吃喝拉撒睡的问题,就是在这一层。像创新工场投的一些项目,比如2013年投的极路由,实际上到了Wifi这一层,解决的是网络层的东西,IOS咱投不起了,基本上都是两家在打架,跟PC是一样的,苹果依旧屹立在这个地方,只不过微软换成了谷歌而已。

输入法和桌面很多人还在做,比如说MIUI,MIUI最重要解决的是一个桌面的问题,创新工场当年投的点心也是做桌面。点心是2009年创业的,那时安卓基本上不可用,所以要做一个可用的安卓,就像很早以前有中文之星,那是微软的中文界面,实际上原来的点心就是做中文界面而已,让人家更好用。MIUI其中一个功能也是这个,但现在依旧有创业者在桌面和安全上面下功夫,实际上就是你越往下,虽然越难,但是越往下你获取的是用户最实在的问题,是基础需求,越往上是你的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,同质化也会越来越多,所以大家都在往下做。

但是往下做,要求的条件就会很高,无论你的投入,还是你的人才,还是包括你的行业积累,或者说你的一些资源性的东西都在这个地方。像输入法包括这个壁纸,现在都是方兴未艾,依旧在做这件事情。你如果能往下创业,就不要往上创业,实话讲就是这么回事儿,比如说做房地产,如果拥有土地干嘛还要做房地产呢。

入口层现在做的很多,比如说豌豆荚和应用汇。像创新工场投的实际上就在应用商城和应用下载这个地方,给你一个入口。从安卓入手,谷歌就进不来,咱们没有谷歌市场,所以就给了咱们中国很好的机会,印度人对我们这个很嫉妒。

创新工场大部分资金来自美国和欧洲,我们一共5亿资金,4.6亿是来自于国外。当年我们去募资的时候,每次跟人谈的是,为什么要投我们:第一个是因为必须要投国际市场,欧美人如果不投国际市场,只投他们本土市场,咱们肯定拿不到人家的钱。那人家投国际市场投什么、投哪个国家?人家就说,你们中国人拿到了移动互联行业的80%的投资,基本上都投到我们这里来了。那时我们创新工场也会遇到印度人在募资、俄罗斯人在募资,就对我们气哼哼的说:当然了,你们中国市场好,你们没有Facebook、没有谷歌,没有Twitter,所以你们可以干活儿了。因为印度是一个英文市场,英文本来就没有语言障碍,再加上没有屏蔽障碍,所以他们基本上都可以看到,所以今天的印度没有自己的IT大公司,基本上都是外包的事情。连俄罗斯都有自己像百度这样的产品,韩国也有自己的百度,但是印度这么大的一个国家,这么多IT人员,却没有自己真正的IT公司。

最后一层是你的应用层,大部分人创业都在这儿,无论是商务的还是2C的,这也是创新工场投资的主要领域,这个层再往下的,确实太难投了。

另外一点,我们觉得更好的是平台级的应用,跨到好多行业,解决用户的通讯问题,解决用户的流量问题,或者是SDK的问题,发一些工具性的东西,这是我们四年前画的一张图,现在看也还是这么回事儿。

当四年前画完这个图之后我们就知道,当我们找创业者的时候,就知道把他的项目放在什么地方,你会知道他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值得相信,或者说他有没有前途?

然后也会知道他有多大的难度,他们团队有没有这个可能性把它做成。做投资的人,实际上都会画一张不一样的图,每个人每个公司都有不一样的东西。

三、创业很难,也有很多创新公司都比我们有钱

现在互联网的整个趋势,大家都在谈,从2013年起这一年多来,其实没什么太大变化。

第一,社区和工具类的,也就是2C这类的。一个是垂直社区类的,还有一个就是数字娱乐方兴未艾,虽然对于我们来讲越来越贵,但是真正对于做游戏的人,市场还在越来越扩大。比如网游,就是PC的游戏市场,肯定扩大了不只一倍,因此在2012年就有年收入过亿的游戏公司,当时在国内就有十多家,去年就已经数不清了。工场也有好几家都收入过亿,已经比我们是富人了,现在工场是穷人,我们很多创新公司都比我们有钱,待遇都比我们好。

第二,O2O。O2O确实是很难做的事情,但是它确实跟传统行业结合得比较密切,尤其跟一些零售行业,这是需要有人才才能做。企业应用也很难做。企业应用有几条。第一条是技术要成熟,成熟了企业才敢试一试,否则给人家影响生产力的话,人家会追着你打,不要钱也不行。企业应用相对来讲比起2C的应用窄一些,比如说一个微信千家万户都能用,老老少少都能用,一个电力解决方案就很难再用到移动运营商上面去,所以相对来讲窄一些。做这个应用的时候,光有技术还不行,你还得对这个行业有了解,所以行业应用在中国,或者在全球都是刚刚开始。现在更多解决的是中小企业应用,我们更看好,大企业应用可能得留给一些专门的公司去做,国外实际上比我们稍微好一点,因为中国主要有太多的国企,这个行业不太好进入,对创业公司太难了。

第三,硬件,应该说从2013年开始兴起的软硬结合。创新工场原来也不做硬件,我们对硬件一直有很大的偏见:一个是投入太高,我们钱太少,我们一般给三五百万就觉得很贵了,硬件给个三五百万不行,起步就得一千万,我们心疼,问题是一千万也只能做出第一批产品来,第二批就不够了,还得拿去融钱。我们认为硬件这个东西利润太薄了,更新换代特别快,你得有库存、采购、生产周期,从你把第一份钱花出去,到把这个钱收回来,没有6个月收不回来。小米这么直卖,也不到6个月收不回来的。软件不一样,我可以用周更新,创新工场所有的产品里面我们要求创业者用周更新的速度来做产品,硬件怎么能周更新呢?年季度更新就已经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了。

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又进入这个领域呢?就是做一些小硬件,而不是大硬件。比如说手机我们就觉得挺大的一件事儿,虽然投了美图秀秀,我们还是咬着牙投的,因为跟美图秀秀蔡文胜关系太好,友情出演了一把,虽然给的钱还真是不少,像乐视我们也是友情出演了一把。但是慢慢地我们觉得这种小硬件,可能对我们来讲经济能力承受得比较紧。另外,实际上硬件做到最后一定是一个亏本买卖,它就是一个入口,就是获取用户和获取用户数据的入口,你必须要有后手,如果你想今天靠卖硬件赚钱的话。

我们投了糖护士、投了极路由,还投了壹枱钢琴,现在还投了车联网,数数我们也有七八家了。但是,如果一开始融资方只是告诉我,我们有生产能力、运货能力、零售能力,这事儿就跟我们没关系了。这只是一个入口,做这个一开始就要想到,如果不要钱,还能怎么赚钱。

今天不都说互联网思维吗?互联网思维第一条就是免费,免费还要做得最好,这不就是挺难的一件事儿吗?所以我们认为硬件难就难在这儿。你必须要有后手,从一开始就有后手,我们这样软硬结合的东西才可以做。甚至我们认为软件的公司会慢慢开始做硬件,比如说墨迹天气,我们投的墨迹天气已经开始做硬件,他反过来做硬件,硬件对他来讲只是一个附属品而已,但是可以把用户的黏性和用户使用的纬度拉大。

我们具体讲讲垂直人群,就是大家问社区还能不能做啊?能,但是想做一个大社区,比如说像微信、微博,难、太难了!你现在能做的是什么?就是垂直社区,你满足垂直社区的一个细分人群的最重要的需求,最刚性的需求。因为平台有平台的好处,就是用户多,4亿、6亿,但是你坏处在于就是所有人都得用一个,没法满足你所有人的需求,所以类似这种东西就是一定要有垂直社区存在。比如说我们投了一个亲宝宝,专门给0岁儿童到2岁儿童的照片应用软件。照片大家不是用了很多了吗?可是依旧没有一个最好用的,依旧没有一个同步可以用的。最后发现你的孩子里面,最多的照片就是大概在12岁之前。过了12岁人家不让你照了(笑),你后来发现也没什么太大变化了,你也懒得照了,等咱老了之后就更不喜欢照相了(笑)。所以说这样的照片怎么共享,大家两岸三地的居住,然后怎么能够整理、怎么能够不丢掉,所以还是没有一个好的东西。专门针对这样的12岁以前的照片整理需求,就可做,因为它是强需求,使用频度高。它的用户50%是每天都要上去用的,一半的用户。一般的社区类用户,日活跃度能达到15%,就已经算非常好的了。(除了微信,微信不能算在这个地方,微信算一个通信工具了,能达到15%)。

所以,当你的社区有一半的人每天都要来你这儿的时候,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,就说明了一点,你满足了一个人的强需求,他非来不可,这时你即使做得稍微烂一点都可以,所以说这个垂直社区是可以做的,主要是按兴趣、按强需求点,就是一定要强需求,因为你弱的我在微信上就可以解决了,我在微博上就可以解决了,

而这个强需求点是不容易发现的。很多时候大家都是想当然按自己感觉,我用、我同学用,所以就是强需求。确定吗?用几天是不是就腻了?我们有很多的应用都是昙花一现式的应用,突然冒出来一个新的应用,大家玩命地在发、玩命地在用,可能大概就热一两个月,之后没有后手,不再用了,这是社区应用里面最大的瓶颈和最大的困惑,一招鲜,做不下去。包括无论是社区还是商业应用都是有这个问题,你的场景是不是足够多,还是只有单一场景,而这个单一场景是不是用户就用的时间短?比如说墨迹天气实际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,它的日开机量非常大,大家早晨起来怎么也得看看天气,无论哪儿的人,但是你会发现开机10秒钟就关了,最多看看PM2.5,这个是开机量很大,但是黏性太小。所以,黏性太少我想投放广告什么的就做不了,因为很快把我这个应用扔了,所以得想办法把长度拉长。

像亲宝宝这个项目才只有十几万的用户,我们刚刚投,他的用户是50%的日活跃量,每次上去活跃程度是50分钟,看自己家玩儿的照片百看不厌。我们还有一个项目叫51VV,不是什么特别高科技的项目,但它提供的主要是给谁用呢?给退休人员用的一个视频社区。大家的爸爸妈妈退休了,实际上是很难过的,因为没有事情打发这个时间,电视剧翻来覆去就那几个,看了10遍了,再看什么?他们社区里面有一个数字你会特别惊奇,人上去之后是按小时计,咱们都是按分钟计,他们按小时计,上来了两小时、三小时,自己互相玩儿,三个人组一个什么乐团演奏给大家看,三个人弄一个话剧,弄一个时装秀,都是老年人在那里玩,有的还做得像模像样,从卡拉OK、文娱活动,到专业教你练这个、练那个的,听起来觉得不够时尚,但就是退休老人的一个强需求。51VV收入极高,一点儿都不好玩儿,但是就是非常实用,很多视频大家都是满足了约泡的社区,但是51VV就是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。当时我们有一个说一台智能钢琴我们刚刚开始出货,后来说最容易卖的就卖给这些老年人,因为便宜,一台钢琴是全键盘的,但它是全电子的,3999,很像模像样,摆在家里还很漂亮,这个东西就属于花费不多,但是又能满足大家的需求,在那儿卖,分分钟就能卖出去。好多的音响很快能卖出去,还有麦克风,人家自己家里自娱自乐。所以垂直的社区一定会有很多的需求,只不过确实要抓住这个点。

我经常看项目,大家都是特别想当然的,然后就特别高兴,兴奋地到你这儿来讲,你一问他后面没想过,再怎么办呢?用完那一招怎么办呢?我先把这一招做出来再说,也行,实际上这也可以,你先做,至少先把用户给揽到手,然后再说下一步,比如说像脸萌最近这几天窜起来的东西,脸萌之后呢?大家都开始烦了,我们所有的同事都已经脸萌过一遍了,就不好玩儿了。之后呢?那没关系,他先把用户圈进来,1500万的下载量,1500万加600万,两个平台一共是2100万的下载量。这么大的一个用户量,如果他能想得快,就可以有下一招了,因为让用户下载实际上本身就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,让用户用到你,圈进用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,让用户留住又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
第一我们会问你下载量,会问每天的新增用户,这是大家天天说的一件事情,怎么新增。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新增用户最好的平台可能还是微博,微博是一个陌生人社区,微信不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新用户的地方,它是一个留住老用户的地方,拉新还是要的。

第二个大家会问你日活,每天上你这儿来玩儿的人是多少,这是日活,然后还有七日留存,就是一星期之后还在这里玩儿的人多少,然后还有一个月的留存,一个月之后还在玩儿的人多少?这个数字可以发现直线下降,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。

O2O也是非常难的,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投过O2O项目,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个东西。我们布丁是四年多前投的,到目前为止还是发展得很一般,还没有找到一个抓手,让用户觉得非用不可,或者说解决了我特别酷的一个地方。因为O2O的这个特点在于什么?它既需要线上人员,也需要行业的线下人员,而且这个线下人员和线上人员,无论气质、学历背景和做事方法,都有很大差异,这两个团队合在一起做一件事情,实际上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先不说这件事情是什么样子的事情,比如说线上卖煎饼的也有,卖水果的也有,但是能不能做大,能不能快速复制,很不容易。因为O2O最重要的是要快速复制,最后你要么
就是线上拉人,要么就是线下拉人,哪个O在前并不重要,但是这两个O对你的执行力考验都特别大,还要用户体验好。线上执行团队来讲,搞软件还是最容易的一件事儿,比较单纯,最后就逼自己的工程师、产品经理就完了,然后把产品就做出来,非得做了,今天晚上不能睡觉也给我上线;但是,要想做O2O,线下的人员,真还逼不出来这个事儿,到点就该关门了,比如鼎好商场晚上10点钟关门了,今天没做的东西就不能再做了,所以说线下执行这个事情受的限制很多。

我们创新工场投的一个团队是做旅游的,当年他想做的,到现在也改了好几次方向,最后找到了一个方向不错,就是周边游。因为旅游就是机票加酒店,实际上携程和艺龙已经做得非常好了,想抢进去已经不容易了,你想独辟蹊径的时候,只能是做人家不做的。很多人做出国游,很多人做别墅游,里面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消费频次太低。你一年出几次国?撑死了两次,这都算高频率了,或者两年出一次。你好不容易记住一个网站,下次肯定不会再去了,对吧?好不容易人拉来了,从线上拉人也好,线下拉人也好,拉来了真的能用吗?用完了人家下次还用吗?获取用户本身很难,获取完了以后你不能榨干他的油水,他一次就跑了,这就挺难的。后来这个团队发现周边游是一个方向,一个月四个周末,你怎么也得出去两次吧?尤其孩子小的时候,憋在城里太难受,所以把周边游做出来。周边游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事,就是得把渡假山庄签回来,这渡假山庄可不是连锁店,有的连电脑都没有,你想上去一点就操作下单、像携程一样预定,人家说不知道,你得打电话现问。如果几个山庄你想比一比,有什么可比的,没图片,那图片都是假的甚至(笑),关门了他也不告诉你。我去台湾就上了那么一次当,好不容易订了一个民宿,都快走了还没人给我回应,好不容易把长途电话打过去了,人家说我们关门了。所以说像这样的东西、这样的创业项目就是很简单,一帮计算机的人,最后找了一帮真正跑地面的人,这些地面的人基本上连大学都没上过,这两类人放在一个公司里,怎么看怎么别扭,他们喜好的东西、谈的话都不一样,所以光这个文化,你的O2O就很难做。

还有成本,相对来讲,线下的成本比线上高很多很多倍,你得雇人、你得租店,这可是固定投资,不是说你想裁人一下子就裁了。您线上的版本,不上就不干了,线下把房子租了,你以为这么好转租出去。你一装修怎么也得花10万、5万吧,所以说O2O这件事情,我觉得肯定是互联网改变我们商业和生活最重要的切入点,这是美好的愿望,但是谁能在这个地方做成,就看自己的本事了,实话讲,我觉得这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创业的机会。比如说我们认为嘀嘀打车就是,易代驾就是,尤其过年喝酒比较多的时候,没有易代驾真的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,而且越服务越好,这样实际是把一个线下不得不开车的事,转到线上可以服务好。
但是这里面你知道有多难!是地推!你想嘀嘀打车,如果不是腾讯给他十几个亿,让大家知道也太难了。当年这个项目创新工场是看过的,我们看的时候就问,需求有吗?有!比如说下雨阴天,上下班时间,就是打不着车,这是肯定的。但有一个问题,凭什么司机愿意装这个东西?司机的动力来自哪儿?司机没有需求,虽然用户打不着车,但司机越到高峰期他越歇着,因为堵在路上他也赚不到钱。所以,当初我们觉得最难的是推广问题,没有办法把用户获取到,而且是两边的用户,是需要巨额费用推广的,否则就用不起来。

我们后来也没有想到,像腾讯这么有钱的人,真给了10多个亿去推广,这在两年前,是没有办法想到后手的。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不是一个好项目,但现在看,还是挺牛的。又比如说票工厂,做的是景区门票问题,一些地方景区很落后,为什么这儿机会多,因为那里的Offline真的很落后,不是一般的落后,像一个荒漠一样,如果进去,什么4S店、洗车店、快递、送个咖啡,机会一大把,适合创业,当然难度也比较大。

四、企业应用领域怎样创业

还有一个就是企业应用领域的创业。企业应用对我们创新工场来讲,实际上是有两种方式有机会。一种是解决企业内部的协调和生产力问题,它最大的问题是要比现在已有的企业应用更简单,因为有很多企业已经花了大价钱做了OA系统,你创业者不能给他再装一套,你必须让他的OA系统还能用,然后他出差还能批复,手机就能做这些事儿,这才行,不用废除原来的应用,但要比原来的一定更简单,这是我们看好的应用。这里面有的人比较适合创业: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很长时间,脑袋又还比较活,你分出一个团队来专门做这件事情。我们基本上要求有这样的团队,CEO单拉出来重新组个团队,住到我们创新工场,从头干,否则你跟原来机构很纠结,很多的思想会影响到你,很多的难处你会觉得做不了这件事情。

干这个事,你还不能给客户增加花钱。人家OA系统花了两百万,你说再花两百万,疯了,批不下来,所以你应该说我能给你只花20万就行,甚至说我可以让你租用,让大家觉得可以试一试这件事情。我自己做过行业应用,行业应用最大的问题是,一个是用户的IT不喜欢你,你又让他们多了一件事儿。另外用户大部分也不喜欢,如果不能做到简单应用的话,用户觉得我又要学习一套,好不容易熟悉现有的这套了。

曾经有一个企业应用项目被我们否了,我们为什么看中型企业市场,不太看好大企业?中国的大企业还是一个重销售的市场,我们觉得重销售的都很以容易变成是一个定制化的服务,很难变成一个通用化的服务,所以我们觉得这样的创业价值不大。但是,对于一个创业者挣钱,那是没有问题的,就是看你的心态,你不一定非要拿投资人的钱嘛,投资人的钱是很贵的。如果能自己解决,就千万不要以融资为目标,创业以融资为目标那就是完全反,如果能用自己的钱创业,那是最酷的一件事儿。所以说你的销售要轻,什么叫移动互联网,就是你要通过网络的方式,让它能够有复制性的东西。我为什么把小型企业用户也忽略了,我觉得中国的小型企业用户IT基础太差了,教育成本太高,一个创业的公司不应该去做教育市场这件事情,得交给像新浪这样做微博的,或者说腾讯这样的教育新市场,您后边创业跟进就好了。所以在中国时中型企业用户应用为主创业,在美国创业者是大中小都可以做,因为他们相对来讲比较开放。

另外,我们非常推崇的是Saas服务了,这个Saas服务对我们来讲是两点看好。第一点是不怕盗版了。我原来在微软做过,在微软最大的头疼,就是我管Windows和Office的时候发现盗版严重,中国之所以没有好的软件公司产生,只有用友和金蝶,就是因为中国的盗版太严重了,把所有的创业者都杀死了,就没有人起来创业。但是,有了云服务之后,Saas的服务,至少盗版不需要了,因为我没有给你东西,这个东西都是我的,你只是用而已。

第二点就是门槛也降低了。很多人不愿意买软件,是因为我不愿意一开始就付1000块、2000块;你如果让我每个月付100块钱、50块钱,这事儿就比较靠谱,而且坏了我也不用修。以前很多的应用给了用户之后,人家一年后用不起来了,你们也不管人家,管人家的时候再要钱,用户就急了,怎么还要钱,所以这种事是只有在云服务的状态下,才能解决我们过去的一些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。

五、软硬件结合怎么玩

现在我们具体看看软硬件结合的创业。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小而美的、成本比较低的。我们觉得用供应链赚钱是一个极精巧的人才能做的事情,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,小创业公司很难做到。做供应链的人,基本上要靠后手,靠后面给人家做广告,获取数据之后再二次行销,再推送应用。总之光从硬件创业赚钱,我们认为是一个非常大的、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。

实际上我们做硬件创业应该也有基础,在台湾和上海都有基础,全世界的生产差不多还是拿回到我们中国市场来了。所以硬件这个东西,抄也行,先抄一个自己再慢慢发展。我们也投了一个平台,是专门把全世界硬件设计师的东西拿到中国来,给他们做中国市场的对接,因为设计和最后生产还是差了很大的距离,这中间就是软硬结合的一件事情。

移动互联网创业,刚开始的业余段已经结束了,应该是进入专业段了。里面就有两种人,一种是我们这些原来在互联网里,或者说是IT行业里的从业人员,第二种是圈外的人员。因为创业除了钱之外,很多人愿意跳进来,大家都是各有优点和缺点。比如说我们线上的人,对线下的事情过于乐观,尤其做O2O的时候,想得过于简单。做硬件就在东莞找个厂让他们生产出来,我说那叫贴牌,不叫生产。墨迹天气在5月底做的发布会,到现在产品还没出来。刚刚我来的时候,遇到了墨迹天气创业者,我说产品怎么回事儿,为什么这么早开发布会,他说当时想一个月之后产品就发出来,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的,这次说争取8月份出来吧。

所以说线上的人对线下第一个是过于鄙视、过于轻视、过于乐观,对人家就不屑一顾状,你不就是蓝领工人吗,其实线下生产那是一个很大的学问。你想小米现在的CEO是雷军、总裁是林斌,林斌同学只管一件事儿,就是生产供应链,吃饭、喝酒、出差、查库存,就这样,小米还经常买不到,他们真的不完全是为了做饥饿营销,他们货的生产真的有问题,完全不是说你能够控制得了的。那天我跟小米的人聊,小米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全世界和平,说我现在怕任何地方的风吹草动,比如说罢工、战争,都有可能让他的零配件过不来,少一个配件,这个手机就出产不了,这个就是线下的情况。

现在的硬件实际上并不是高智能的,比如说像墨迹天气这个东西,并不是要替代咱们的天气预报气象局,做不到,也不能做这件事情。但是他一个目的是要增加他的墨迹天气的用户黏度,硬件赚钱是很难很难的事情。包括地面部队,有一个很大的误差,刚开始觉得地面部队推广很容易,去租店、开一个门面,实际上你消防就可能过不了关。线下的人也有很大的问题,比如说我有一个好朋友,也是做传感的,他特别想做智能家居,做了10多年的传感器销售和研发,但是他还有硬件的资源,他也知道硬件很难做,硬件做完了之后利润非常非常薄,到了价格战之后,打不过人的时候,是撤出来还是说有别的方法可以挣钱?

他原来做十多年都是硬件,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别的能挣钱。比如说用广告、用A赚B的钱,这对他来讲没有积累,所以他最后跟我说,他看了墨迹天气,说这个应用肯定不行,我肯定能做得过它,无论是漂亮,还是做技术,还是做成本,我肯定都能做得过。我说那又怎么样?那个东西不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一个东西,它就是买着玩儿的一件事情。买着玩儿的一件事情,你做得比人家好又怎么样?我可要可不要,你告诉我你怎么销售,销售完了又怎么样去把你的后面的钱赚回来。所以说这种线下的从业者,原来不是互联网的人,他创业时很难去改,他很难做这种事情,能用A赚B的钱。当年我去谷歌的时候,对我来讲这也是一个最大的刺激,就是用户问题,因为第一个刺激是,这都不要钱。你有亲戚朋友,有领导,大家总是想炫耀一下送个礼,你都不要钱的东西怎么送。原来我在微软做的时候,做礼品至少我还给了一个盒子,那里面是我们家的Windows最新版本。

另外一个对你的刺激是,谁是你的用户。原来我们直接感觉是给钱的是用户,用户是上帝,要服务好他,他才能给我们更多的钱。但在谷歌里面,感觉到互联网的要求是,用户是那些不给钱的,给钱的不是你最终的用户。那些不给钱的你还要服务好,要拍人家的马屁,要做得最精,把最好的力量放在人家那儿,还不能得罪人家,广告不能太多,等等的要求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的改变。当然你现在觉得应该的啊,你从不赚钱的事赚到了钱,可是你要知道,不是所有的不要钱就都能赚到钱,当你把它舍了以后万一赚不到钱呢?这是对线上服务的很大的要求。

六、手游的成败很像影视娱乐业

我们再看看手游创业。手游肯定是方兴未艾,但是从2014年起,跟2013年比,我觉得很明显的是说,2014年的手游应该是进入成熟期了。2013年大家还觉得小打小闹的一件事情,大佬们还没进入,现在几乎做页游的都转过来了,大团队都转过来了,所以手游的产品会越来越漂亮,越来越好看。里面这个玩儿的机制也越来越复杂。游戏本身是一个永远有的行业,只不过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讲,说去年是最后一个窗口,之后可能就不是了。但除了游戏本身之外,实际上还有其他的东西,它的产业链还会有,比如说它的IP,它的内容,它的发行、工具、监测。我后来发现游戏,还有类似的擂台赛,大奖赛,什么直播,而且直播的明星不
比咱们工场的创业明星挣的钱少,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明星,是娱乐业。感觉手游、游戏真的跟咱们电影和电视娱乐业,是一模一样的事,是永远可以做的,只不过手游这个地方会有新的玩家出来,比如更简单、分时制,可能有更多的用户参与。你的直播也会更加随时随地,原来直播不行,因为还得回到PC上面。所以进入游戏行业如果有这个兴趣,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但是,就是心态得稍微放开一点,这跟写小说和拍电影是一样的,你不一定每一部都火,甚至有一两部都不一定火。

我们有一个投资人做了一个天使学院,他是大掌门游戏的投资者,一开始给了创业者40万。他的想法就是说,是朋友忽悠了我出了40万,他最初想,给我还本就行。结果没想到,第一款游戏失败了,然后第二款游戏又失败了,没钱了。创业者说,那你再借点儿吧,想想又借了第三笔钱。但是开发第三款又失败了,第四款还是失败了。然后又说,你要不然再借点儿,不然你这40万肯定拿不回来。他只好又借了笔钱出去,第五款游戏结果还是失败了。大掌门是第六款游戏,才成功了!

这几次40万,最后赚了4亿回来,大约1000倍的投资回报率。所以我觉得做游戏的也是这样,你的游戏不一定哪个火,跟拍电影的是一样的。还有做游戏注意,现在发行渠道越来越贵了,成本也是越来越贵了,主策人员的工资也上去了。

七、互联网思维我的四点体会

大家经常说什么叫互联网思维,互联网思维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了。

我的见解就是,互联网思维第一点是专注极致,你就把专注做一件事情、做得特好特好;

第二点还不要钱,免费,或者要最低的钱,这样你就把门槛一下子建起来了,让别人没法抄你,或者说抄你抄得很痛苦。为什么还是有高低之分,就是你的产品有没有做到极致化,你对用户的满足是不是那么好,让人家一看就爱上,这很重要。我当初用嘀嘀打车和快的的一个经验,我一直在说。好不容易我知道了嘀嘀和快的,我同时下载了,下载完了以后先打开快的来用,打开之后我看了一遍,不知道该怎么用,就是不知道入口在哪里?然后就关上了。我打开了嘀嘀打车,我看了一眼就知道我应该怎么下单,应该怎么叫车。我用完了关上嘀嘀之后,顺手就把快的给删了。屏幕就这么点儿,已经是满屏都是东西了。这个时候,如果我是快的的产品经理,会多么失望。这些应用获取一个用户得花很多的精力,打广告,送钱等等,好不容易知道了下载了,刚用一下子就丢了,就是因为产品做的第一步入口难,没让人一下子看懂,就这么丢了一个客户。所以说做到极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,为什么产品经理现在变得很重要,产品设计师变得很重要,就是在这个地方。

互联网思维第三点就是颠覆,想做大,想玩儿一个别人想不到的事儿。比如说360不要钱了,就第一次把安全软件行业颠覆了。我们好不容易能赚钱的软件,突然不要钱了,为什么业界的人使劲骂他们,因为确实砸了很多人的饭碗,让大家没法活,但是他这个不要钱得有足够的勇气,得知道说,不赚钱之后还能够活下去,所以我觉得这是互联网的思维。这个思维对于线下的人来讲,还是挺大挑战,说归说,真到做的时候,线下从业出来干的,还是这舍不得,那也舍不得。

还有一点,互联网思维第四点,我的体会就是快速迭代。快速迭代这件事情,比如说一星期出一个版本,当然不是所有的都一星期,但是至少不要等都做好了再出,先把它开头之后,大家再说这儿不好、那儿不好,那咱们再改,当然大的也改不了了。很多人包括我们创新工场的创业者,也有这样的,死活就不愿意出那个版本,觉得这儿也不好、那也不好,再等等吧。结果人家都已经是几十万、上百万用户了,没办法等你了。

当你快速迭代的时候,实际上在考验两件事情。

第一是团队的执行力,因为你得写出来吧,写出来得测试,测试完了得上线吧,你后面的服务都得跟得上,这是测试你团队的滚动起来一体化的能力;

第二就是,每周迭代一次,你能做的事情非常少,改的东西非常少,可是你每次想改的时候,恨不得能改七八个点,这时候你发现时间精力等各种限制,你只能改两个点,这个时候到底哪两个点是至关重要的,这就考验你对产品和用户的理解深度问题。改对了这事儿就对了,当然改错了,你也可以马上改回来,这就是互联网的好处,这也是让你不停地想,哪个是用户用起来最爽的,哪样的颜色,哪样的大小,可能用户就挑那么一点点,所以我觉得,快速迭代实际上是互联网思维挺好的一个理念问题。
创新工场投资这件事现在说说我们创新工场,做广告了啊,我觉得我们创新工场是做早期。2009年我们创业的时候,比如说最好的硅谷,我们认为中国的创业者第一个是缺钱,当年钱很少,现在钱很多了,种子期的融资,理论上来讲,现在应该比2009年、2010年要容易100倍以上,因为太多的人愿意拿钱去支持创业。现在你做房地产、矿的、金融的,都买不了什么大东西了,或者限购了。这时候发现投过互联网的、什么游戏公司的、工具公司的,听说有人还翻了1000倍!所以说,现在理论上来讲,做天使真的是比比皆是,而且很有钱的天使都进来了,融资比原来多得多。当然你做中后期融资,比如说A轮、B轮的时候,还是机构为主。

我们创新工场选的CEO,像互联网创业的,看了一下,最好的年龄是在27到40岁之间,至少现在看思想新、有干劲儿。创业这事儿是个体力活儿,你得熬得起夜、出得起差、受得起苦,坐个硬座也能走,两天不睡觉还能思维清晰,这很不容易,所以我认为50岁以上的创业就免了吧,就歇歇吧。

但是,年轻的CEO也有年轻的问题。

第一个,他本身企业经验结构不全,没管过财务,也没管过人力,更没有接触过法务,这些风险可能不太知道,知识经验不全面。

第二个就是说团队可能会纠结了,刚开始两三哥们儿,之后有十几个人,这时还好,到后来挣点儿钱或融了资,就开始闹矛盾了。所以人的管理是大家最讨厌的一件事情,所以CEO的成熟度还是很重要。我们中国的很多人员,不仅仅是创业者,包括我们的学生、工作人员,大概比起在美国上过学的孩子、成人,我们学校培养的人,大概成熟度幼稚至少5岁,当然我们的人长得也显小哈,但是从聊天对话来讲,你会觉得我们的人确实是想事儿太单纯,这个东西在处理一个真正创业公司的时候,就变得捉襟见肘了。

我们学校培训本身也没有让大家更多地小组作业,我们都是单兵作业为主。组建团队还是挺难的,虽然说创业的文化越来越好了,但组建出一个比较高质量的团队,尤其创业的初期,实际上是不能用二流人才的,你得要一个特别能干活儿的,真的是技术能力很好的一个人来帮你做创业这件事,这是挺难的。

另外,比如说市场推广、运营也都是件挺难的事情,大公司还是不愿意理你这个小公司,因为你们确实人脉有问题。所以创新工场4年多,我们大概有近百个项目,关门的也近10个项目了,血本无归的。我们种子轮为主的一件事情,经过四年的发展,有人已经开始融到B轮了,目前还没有上市的企业。

创新工场除了给钱之外,我们实际上做了一个投后管理的团队。我们三分之二的人是在投后团队,而不是在投资团队。最主要的是,当我们知道了你们的一个很好的领域、很好的优秀创业者后,会帮你们做产品,产品已经做完了,做市场推广。我们还帮你招人,帮助组建第一个团队,包括法务的搭建、专利、合同,还有商标,还有包括你们一些行业的许可,这些都是说要需要一些知识经验,我们在法务这边就有四个人投后服务。

另外就是创业者大家几乎都没管过帐,这个帐是不能乱管的,尤其在下轮融资的时候,帐乱的时候,是会付出很大代价的。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把你们对外招的财务人员的帐目,会做一个规整。你后台的技术架构,有些人是不全的,我们会在后台帮助,改善用户体验。最重要的是说,你的产品出来之后市场怎么推广,创业第一笔钱一般是没有市场推广费用的,得靠没有钱的情况下,还把用户获取到,这是一个技巧性的东西。我们除了帮你之外,更重要的是将近百个团队都在前线打仗,这些团队之间的交流,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。他们天天知道怎么用微博、怎么用微信、怎么用支付,在淘宝上怎么获取自己的用户,所以这种内部交流很多。这是我们按不同的行业,不同的时间段做的投资,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,不能太超前,当然更不能落后。所以说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真理,就是依靠一个感觉。

比如说在2009年的时候,就很难做一个手游的东西投资,我们更多地是做一个基础软件,像应用汇、友盟等等,越往后基础打好了,有了上千万的手机用户了,你开始做他们的社区了,做他的O2O了,包括硬件了等等。这就是一些我们投资的产品和领域了。我们目前为止,是分成几个大的领域,有事儿想跟创新工场聊一聊,有没有机会可以合作,我们有几大领域可以去匹配来做。

第一个是2C,就是社区和工具,就是对个人用户,这是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,也是最先做的。
第二个就是2B,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。有做景区的,有做零售的,中介服务的,我们投了这几样。
第三个就是数字娱乐。可能你纯做游戏的,我们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,但对于围绕着游戏里面的工具,上下游了,然后IP了,社区了,我们都会有兴趣。
第四个在线教育,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话题,也是很慢很慢的领域。我们在这里面,无论你做内容,还是做一个平台,还是做一个工具,我们都会对这个有兴趣。但也不能一概而论,说一个项目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在线教育项目。
第五个就是软硬件结合,比如说智能家居或者说智能的车,是我们创新工场要看的。

我们从2013年开始,如果你的兄弟朋友们有在加拿大创业的,也可以到硅谷创业,可以在硅谷找我们。我们也主要做天使轮,在硅谷我们会对在线教育和2B会更有兴趣,因为那边人太少,现在只有两个人。

所以创业投资这件事,对创新工场来讲,我们的投资策略是种子轮、A轮、B轮都可以,种子轮和A轮是最多的。天使多了以后,A轮又开始变多了,原来是种子轮最多的,后来天使轮都起来了,把种子轮抢走了,我们就跟天使合作或者说做他的A轮。我们种子轮大概给到的钱是300万到500万,不是硬件是软件。有的人想融资,那么不同的融资阶段,要求你的指标是不一样的。第一次要的是一个团队和一个主意,再往后就要一个真正的产品和用户。等到B轮的时候,你还得真挣钱了,不管怎么样吆喝,咱们还是以挣钱为主这件事情。不同的阶段你要拿出不同的指标来,不是你想融A轮就融A轮,你想融B轮就融B轮。

创新工场投资这件事,我们希望投一个产业链,而不是冒出来一个投一个。我们希望这个产业链,数字游戏也好,2C也好,这里面还有多少能够投进去。有的项目太大了,我们可以少投一点,小的项目我们可以多投一点,所以希望能够把链条上整个的节点都有机会收进来。

我们还是以软件为主,最主要的是说你是一个强需求、多频次,这是我们的一个比较基本的要求。以数字领域的一些投资而论,你可以看到数字领域有这种私人的社区、动漫、视频、图片、图片加声音、知识体系的,实时语音的,这些都是我们投资过的东西,比如说秘密,囧事百科,暴走漫画,微拍、美图秀秀,啪啪,唱吧,多贝、知乎,路况电台,这都是创新工场在这一个领域里面投资的,我们投就会把各个领域都覆盖一遍,尽量占一个角色。

©以上内容由百晓生(BaiXiaoSheng.Net)采编
☞如果您认为该文章不错,请转发至朋友圈。分享新知识,传递正能量!
【百晓生:陶宁谈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投资心得】http://baixiaosheng.net/5638

Previous Post 陈志刚:万达新人十大心法

Next Post 袁岳:当前消费者研究的变化

百晓生

百晓生,DT时代商业观察者。

武功

创业 移动互联网

百

  • 陈春花:迈向数字化产业新时代
  • 干嘉伟:To B销售要回归本质
  • 汤道生:C2B是产业互联网的重要抓手
  • 2019马云马斯克对话全文
  • 陈春花: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
  • 2019第二届智博会马云演讲全文
  • 张川:平台创业的5道坎
  • 彭蕾:什么是阿里不变的根基
  • 章燎原:三只松鼠上市之际的思考
  • 王冉:打造“强中台”型内容公司
  • 王慧文:新零售模式的演进和思考
  • 陆奇:技术驱动创新带来的创业机遇
  • 干嘉伟:谈谈管理与选择的智慧
  • 漫天:阿里妈妈新营销、新增长
  • 马云:企业家要在困难中寻找机遇
  • 卫哲:B2B的七大核心关键
  • 卫哲:谈谈新铁军的打造
  • 逍遥子:谈盒马的组织和文化建设
  • 马云:做企业就像农民种地一样
  • 行癫:阿里云十年再出发
  • 侯毅:2019年新零售填坑之战
  • 蒋凡:聚划算的3个新目标
  • 彭蕾:我眼中的HR
  • 曾鸣:谈谈未来企业和商业形态
  • 曾鸣:再谈网红电商
  • 李志刚:内容创业的想象空间
  • 陈林:今日头条启动生态升级
  • 宿华:快手希望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感
  • 胡斐:卖好车的B2B方法论
  • 张楠:西瓜视频这两年

晓

创业 企业管理 马云 经济趋势 成长 O2O 淘宝网 马云演讲 品牌 阿里巴巴集团 内容产业 营销分析 淘宝店铺运营 京东 互联网金融 天猫 逍遥子 新零售 B2C 曾鸣 支付宝 腾讯 周鸿祎 B2B 电商分析

生

2017年11月27日,百晓生启用短域名bxs.fun(谐音: 百晓生点饭),手动输入,快速直达,也可扫码访问本站

.Net

  • bxs.fun
  • 乡村网红学院
  • 探密360
  • 数字乡村
  • 稻盛和夫
  • 马云演讲

百晓生

DT时代商业观察者。记录电商变迁,思考商业未来。
BaiXiaoSheng.Net@2011-2020